🎉 攢成長值,抽華爲Mate三折疊!廣場第 1️⃣ 2️⃣ 期夏季成長值抽獎大狂歡開啓!
總獎池超 $10,000+,華爲Mate三折疊手機、F1紅牛賽車模型、Gate限量週邊、熱門代幣等你來抽!
立即抽獎 👉 https://www.gate.com/activities/pointprize?now_period=12
如何快速賺成長值?
1️⃣ 進入【廣場】,點擊頭像旁標識進入【社區中心】
2️⃣ 完成發帖、評論、點讚、發言等日常任務,成長值拿不停
100%有獎,抽到賺到,大獎等你抱走,趕緊試試手氣!
截止於 8月9日 24:00 (UTC+8)
詳情: 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6384
#成长值抽奖12期开启#
比特幣區塊大小之爭的回顧與反思:技術創新與社區治理的啓示
比特幣區塊大小戰爭的反思
近期我閱讀了兩本記錄2010年代比特幣區塊大小戰爭的歷史書:Jonathan Bier的《The Blocksize War》從小區塊派角度敘述,Roger Ver和Steve Patterson的《Hijacking Bitcoin》從大區塊派視角講述。回顧這段我親身經歷並參與的歷史令人着迷。雖然我當時支持大區塊,但現在重新審視這場爭論很有意思。
小區塊派的觀點
小區塊派認爲,比特幣應該保持區塊較小,以確保普通用戶可以運行節點和驗證區塊鏈。他們更關心如何決定協議變更,認爲需要用戶高度共識。小區塊派將自己視爲代表用戶,反對少數強大礦工和交易所試圖控制網路。
大區塊派的觀點
大區塊派認爲比特幣應該是數字現金而非數字黃金。他們引用中本聰的原始願景,主張增加區塊大小以實現低廉交易費用。大區塊派認爲自己代表用戶,反對一小羣核心開發者試圖改變比特幣方向。他們批評小區塊路線圖依賴未經驗證的第二層解決方案。
雙方分歧
雙方在具體辯論上基本一致,但在更深層次問題上存在巨大分歧。小區塊派強調用戶控制和去中心化,大區塊派強調實用性和原始願景。雙方對如何衡量用戶意願也存在分歧。
個人觀點
當時我傾向支持大區塊派,認爲高昂手續費可能扼殺比特幣作爲數字現金的用例。我不認同小區塊派的"元層次"論點,也批評他們在社交媒體上的審查行爲。但我也對大區塊派的一些極端立場感到失望,如拒絕設置任何區塊大小上限。
我提出了一個折中方案:在增加寫入和讀取鏈成本之間取得平衡。但這種中庸之道並未被任何一方接受。隨着時間推移,大區塊派在技術和經濟學上的失誤使其失去了信譽。
單方面能力陷阱
這場爭論反映了一個普遍現象:一方壟斷了能力但推行偏頗觀點,另一方認識到問題但缺乏執行能力。這種"單方面能力陷阱"在許多政治和組織環境中都存在。大區塊派過於關注反對而非建設,最終付出了代價。
技術創新的重要性
令人遺憾的是,雙方都忽視了如ZK-SNARKs等新技術的潛力。技術創新往往能緩解政治緊張,爲雙方帶來共贏。以太坊生態系統就有多個這樣的例子。當生態系統停止擁抱新技術時,爭執就會加劇。
經驗教訓
比特幣區塊大小戰爭爲其他數字社區提供了寶貴經驗。以太坊的多客戶端策略、第二層解決方案等,都汲取了比特幣的教訓。網路國家運動等新興社區也應該重視執行和建設,而不僅僅是理念討論。
這段歷史爲未來數字社會的治理和發展提供了重要啓示。我們應該從中學習,在追求理想的同時,也要注重技術創新和實際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