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AO治理:区块链时代的新型组织形态在我们身处的物理世界中,各类治理通常由一个或多个中心决定,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和层级分明的结构。然而,随着比特币的诞生和发展,一系列相关生态的出现,我们开始探索一种全新的思路——人人可参与的协作系统。DAO(去中心化自治组织)的概念最初源于以太坊网络。大约两年前,在ICO盛行之际,人们从以太坊网络中构想出一种新型社会组织形态。通过智能合约,任何人都可以在以太坊网络上筹集资金并发行代币。持有代币的参与者可以参与项目治理,无需许可,人人平等,代码即法律。这是DAO治理思想的雏形,虽然尚不成熟,但经过两年的探索和实践,这种新型组织形式逐步得到了更准确的定义。DAO是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的缩写,是基于区块链核心理念,由达成共识的群体自发形成的共创、共建、共治、共享的协同行为所衍生出的组织形态。它是区块链解决人与人之间信任问题后的产物,代表了人类协作史上的一次革命性进化,本质上是区块链技术的一种应用形式。事实上,比特币作为第一个去中心化的分布式协议,被广泛认为是第一个完整的DAO。DAO需要初始编程,但规则一旦建立,就会自动运行,并在不受外部干扰的情况下持续履行其职能。在《失控》一书中,作者凯文·凯利阐述了分布式网络的特性:缺乏强制性中心控制、次级单位具有自治性、次级单位之间高度连接、点对点影响形成非线性因果关系。这些特性反映了信息社会时代与工业社会截然不同的社会结构、商业模式和人际关系,精准地体现了区块链协议的本质。设计DAO运行机制时,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它应具有能与陌生人达成共识的组织目标和文化,包括使命、愿景和价值观。同时,还需要一套能与陌生人达成共识的规则体系,涵盖创立、治理和激励等内容,并通过区块链技术将这些规则置于链上。此外,还需要通过代币与所有参与者形成利益关联,实现全员激励。在理想的DAO系统中,管理是代码化、程序化和自动化的。"代码即法律"的理念下,组织结构从金字塔式转变为分布式,权力从中心化转向去中心化,管理从科层制转向社区自治,组织运行不再依赖传统公司,而是由高度自治的社区主导。DAO遵循平等、自愿、互惠、互利的原则,由资源禀赋、互补优势和利益共赢驱动。在代币激励机制下,每个组织节点都能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和才能有效协作,产生强大的协同效应。这描绘了一幅乌托邦式的理想蓝图。然而,DAO治理在现实中面临诸多挑战。它不仅涉及人性、社会形态和利益的多重博弈,要在统一目标下达成均衡,实施难度巨大。DAO并非简单的少数服从多数的投票系统,真正参与其中的普通群众较少,智慧往往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乌合之众》中提到的"群体无意识"概念表明,有组织能力的人容易煽动群众,这在现实中屡见不鲜。同时,人们对精英阶层的不满情绪可能引发混乱,给治理带来困难。事实上,真正关心协议发展的人只占很小一部分,而这部分人通常也是核心利益相关者。目前,区块链领域关于DAO治理的探索尚未找到完美解决方案。以太坊社区开发的Snapshot治理工具是当前广受欢迎的选择。它提供了一个公开透明的治理空间,通过钱包签名将信息上传到IPFS,无需通过以太坊主网,也不消耗GAS。之所以广受青睐,主要是因为大多数创新发展人才都聚集在以太坊生态系统中。面对这种新型社会组织形态的革命性变革,我们必须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一意识形态,才能对其进行更具体的提炼和更深入的探索。尽管现实情况可能残酷,但这也是必然的过程。只有持续探索和实践,我们才能逐步完善DAO的理念和实施,为未来的组织治理模式开辟新的可能性。
DAO治理:区块链时代的组织革命与挑战
DAO治理:区块链时代的新型组织形态
在我们身处的物理世界中,各类治理通常由一个或多个中心决定,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和层级分明的结构。然而,随着比特币的诞生和发展,一系列相关生态的出现,我们开始探索一种全新的思路——人人可参与的协作系统。
DAO(去中心化自治组织)的概念最初源于以太坊网络。大约两年前,在ICO盛行之际,人们从以太坊网络中构想出一种新型社会组织形态。通过智能合约,任何人都可以在以太坊网络上筹集资金并发行代币。持有代币的参与者可以参与项目治理,无需许可,人人平等,代码即法律。这是DAO治理思想的雏形,虽然尚不成熟,但经过两年的探索和实践,这种新型组织形式逐步得到了更准确的定义。
DAO是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的缩写,是基于区块链核心理念,由达成共识的群体自发形成的共创、共建、共治、共享的协同行为所衍生出的组织形态。它是区块链解决人与人之间信任问题后的产物,代表了人类协作史上的一次革命性进化,本质上是区块链技术的一种应用形式。事实上,比特币作为第一个去中心化的分布式协议,被广泛认为是第一个完整的DAO。DAO需要初始编程,但规则一旦建立,就会自动运行,并在不受外部干扰的情况下持续履行其职能。
在《失控》一书中,作者凯文·凯利阐述了分布式网络的特性:缺乏强制性中心控制、次级单位具有自治性、次级单位之间高度连接、点对点影响形成非线性因果关系。这些特性反映了信息社会时代与工业社会截然不同的社会结构、商业模式和人际关系,精准地体现了区块链协议的本质。
设计DAO运行机制时,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它应具有能与陌生人达成共识的组织目标和文化,包括使命、愿景和价值观。同时,还需要一套能与陌生人达成共识的规则体系,涵盖创立、治理和激励等内容,并通过区块链技术将这些规则置于链上。此外,还需要通过代币与所有参与者形成利益关联,实现全员激励。
在理想的DAO系统中,管理是代码化、程序化和自动化的。"代码即法律"的理念下,组织结构从金字塔式转变为分布式,权力从中心化转向去中心化,管理从科层制转向社区自治,组织运行不再依赖传统公司,而是由高度自治的社区主导。
DAO遵循平等、自愿、互惠、互利的原则,由资源禀赋、互补优势和利益共赢驱动。在代币激励机制下,每个组织节点都能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和才能有效协作,产生强大的协同效应。这描绘了一幅乌托邦式的理想蓝图。
然而,DAO治理在现实中面临诸多挑战。它不仅涉及人性、社会形态和利益的多重博弈,要在统一目标下达成均衡,实施难度巨大。DAO并非简单的少数服从多数的投票系统,真正参与其中的普通群众较少,智慧往往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乌合之众》中提到的"群体无意识"概念表明,有组织能力的人容易煽动群众,这在现实中屡见不鲜。
同时,人们对精英阶层的不满情绪可能引发混乱,给治理带来困难。事实上,真正关心协议发展的人只占很小一部分,而这部分人通常也是核心利益相关者。
目前,区块链领域关于DAO治理的探索尚未找到完美解决方案。以太坊社区开发的Snapshot治理工具是当前广受欢迎的选择。它提供了一个公开透明的治理空间,通过钱包签名将信息上传到IPFS,无需通过以太坊主网,也不消耗GAS。之所以广受青睐,主要是因为大多数创新发展人才都聚集在以太坊生态系统中。
面对这种新型社会组织形态的革命性变革,我们必须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一意识形态,才能对其进行更具体的提炼和更深入的探索。尽管现实情况可能残酷,但这也是必然的过程。只有持续探索和实践,我们才能逐步完善DAO的理念和实施,为未来的组织治理模式开辟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