兆丰金董座将稳定币比作悠游卡,传递了传统金融监管轻看区块链技术的傲慢,更是让台湾错失下一代金融基建的战略短视,本文揭示这场「认知作战」如何将台湾推向全球数位经济的边缘。 (前情提要:彭博观点:香港计程车示范了「稳定币日常生活」完美案例 ) (背景补充:德勤调查:99%企业CFO将长期采用加密货币,稳定币与比特币备受关注) 投书原文为Eric Jiang所提供,其在台湾公股银行服务超过15年,现为外商银行区块链与合规与尽责工作区域负责人,本文经过 动区动趋 编辑部润饰,修改编译而成,不代表Blocktempo立场。 当一位手握数兆元资产的金控董事长,将一个市值超过 2,600 亿美元、日交易量动辄数百亿美元的全球金融工具,比喻为人手一张的交通票证时,这不只是一句失准的评论,而是一声警钟,警告我们台湾在面对下一代金融基础设施的浪潮时,掌舵者还停留在上一个时代的港湾里;更重要的是,这位金控董事长与相关的守旧派代表仍然在各个虚拟资产与金融科技的讨论会与金管会官员交流意见,正影响台湾近几年可能最重要的金融法案「稳定币法案」之一的进展。 近期兆丰金控董事长董瑞斌先生。以「稳定币好比悠游卡」的论述,直言其对消费者缺乏实用性,断言在台湾没有生存空间,这番话出自一位在金融界举足轻重、时常与台湾监管会、央行等辈交流意见的人物之口,其对法规与监管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但这个看似务实的比喻,却犯了一个根本性的「类别谬误」,一种把火箭当成摩托车在评论的认知错位。这种思维似乎也投射到了台湾当前在虚拟资产法规上「看似有进展,实则原地踏步」的根本原因,也可能成为我们参与全球数位经济的最大绊脚石。 悠游卡是数位稳定币?对金融科技的根本性误读 将稳定币与悠游卡类比,是犯了最基础的「类别谬误」 (Category Error),不只是见树不见林,更是把一艘准备探索新大陆的太空船,当成一艘只能在各个码头内打转的接驳船。 悠游卡,本质上是一个「限定式余额支付工具」,它的核心功能是小额、近端的价值转移,改变的是我们「付钱的动作」——从掏出现金,变成卡片感应,使用场景被限定在台湾境内,其系统是中心化的,每一笔交易都需经过悠游卡公司与合作银行的清算,其发行卡厂商盈利的模式是用利用客户持有的交通卡平均余额乘上客户数,来获取短期资金进行专案投资或金融套利。 它的风险在于发行机构的信用,因此监管的核心是确保「储值金」的安全,例如要求银行信托、专款专用,截至 2025 年,台湾流通的电子储值卡约 1.94 亿张,活跃卡数约 1,380 万,这是一个成熟且庞大的本地支付生态系,但相比于稳定币就仅此而已。 而稳定币,根本不是「限定式余额支付工具」,它是「可程式化的金融基础设施」 (Programmable Financial Infrastructure)。它的诞生,是为了在全球化的区块链网路上,创造一个低波动性、高流动性的「价值媒介」。它改变的不是付钱的动作,而是「价值的本质与流动方式」。 稳定币的流动是点对点、7×24 小时、跨越国界的,它绕过了传统银行层层叠叠的清算网路(如 SWIFT)。更核心的差异在于「可程式化」——开发者可以在稳定币之上,建构各式各样的自动化金融应用,例如跨境薪资的即时结算、供应链金融的自动付款、保险了自动理赔、去中心化交易所 (DEX) 的无缝交易、自动套利的实现等等。 需要流动性的业者透过稳定币发行商取得稳定币,而稳定币透过投资短期国库券与短期商品进行套利,实现了大规模的储备保证与营利性,这与小额储值的悠游卡业者盈利模式是完全不同,从客户到金流产生,与风险全然迥异。 根据数据,全球稳定币市场总市值在 2025 年已突破 2,670 亿美元,每日链上真实支付量高达 200 至 300 亿美元。Visa、Mastercard、PayPal 等支付巨头,无一不在布局稳定币的结算网路。这是一个与悠游卡在规模、层次、应用潜力上完全不同的物种。 董瑞斌董事长以「不付息」、「便利性不如信用卡」「不会在台湾普及」来评判稳定币,就像是一个自称军武专家的人评论一架 F-35 战机「没有杯架」、「后座空间太小」一样,完全放错了平价的标的。 而他以为的,台湾消费者用不用到,也是长期生在象牙塔里产生的傲慢与疏离,事实上长期台湾地下交易的主流正是USDT,这早就进入大众的生活之中,但后来台湾的法规为了打诈不允许民众私下交易USDT,也无合法管道可以进行线下交易,这是否涉及违宪,有待法律体系研究与查清,在这边不做过多讨论,但可以看出制定法律的官僚与民众生活十分疏离。 而他更加没看到的,是台湾的产业与经济,将如何被这个全新的全球金融底层协议所颠覆,你用不到,或你认为台湾用不到,不代表其他来台湾的外国投资客、观光客用不到,当中国透过香港、韩国李在明、川普加速美国部署稳定币法案时,这样的「台湾不必要」、「悠游卡更早更好」论调,只是一个卖弄资历的老害理论,基本上无法跟世界接轨。 国界在稳定币世界消失:台湾正失去「货币话语权」 董瑞斌的第二个盲点,在于其极度内缩的「国内消费者」视角,他精准地分析了发行方与使用者之间的利益矛盾(发行方能赚取储备资产的利息),却完全忽略了稳定币正在引发的全球性权力转移:从「主权货币」,转向由科技公司或去中心化协议主导的「超主权货币网路」。 讽刺的是,董瑞斌自己也提到,中国与香港之所以积极发展稳定币,是为了争夺「货币话语权」。这个观察或许正确,但他却没能将这个洞见反求诸己,思考台湾在这场赛局中的位置。当全球数位贸易、跨境电商、远端工作越来越普遍,企业和个人寻求的是最低摩擦、最高效率的结算工具。 如果一家台湾的软体公司,其员工或客户遍及欧美东南亚,它最需要的,是一个能即时、低成本收到美元或欧元的管道,这个管道,不会是手续费高昂、旷日废时的传统电汇、甚至是悠游卡,而极有可能是基于以太坊或 Solana 网路的 USDC 或 EURC 稳定币。 当这种交易模式成为常态,一种新型态的「数位美元化」 (Digital D...
15k 热度
34k 热度
17k 热度
6k 热度
172k 热度
稳定币只是「数位悠游卡」?一场扼杀台湾加密未来的认知作战
兆丰金董座将稳定币比作悠游卡,传递了传统金融监管轻看区块链技术的傲慢,更是让台湾错失下一代金融基建的战略短视,本文揭示这场「认知作战」如何将台湾推向全球数位经济的边缘。 (前情提要:彭博观点:香港计程车示范了「稳定币日常生活」完美案例 ) (背景补充:德勤调查:99%企业CFO将长期采用加密货币,稳定币与比特币备受关注) 投书原文为Eric Jiang所提供,其在台湾公股银行服务超过15年,现为外商银行区块链与合规与尽责工作区域负责人,本文经过 动区动趋 编辑部润饰,修改编译而成,不代表Blocktempo立场。 当一位手握数兆元资产的金控董事长,将一个市值超过 2,600 亿美元、日交易量动辄数百亿美元的全球金融工具,比喻为人手一张的交通票证时,这不只是一句失准的评论,而是一声警钟,警告我们台湾在面对下一代金融基础设施的浪潮时,掌舵者还停留在上一个时代的港湾里;更重要的是,这位金控董事长与相关的守旧派代表仍然在各个虚拟资产与金融科技的讨论会与金管会官员交流意见,正影响台湾近几年可能最重要的金融法案「稳定币法案」之一的进展。 近期兆丰金控董事长董瑞斌先生。以「稳定币好比悠游卡」的论述,直言其对消费者缺乏实用性,断言在台湾没有生存空间,这番话出自一位在金融界举足轻重、时常与台湾监管会、央行等辈交流意见的人物之口,其对法规与监管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但这个看似务实的比喻,却犯了一个根本性的「类别谬误」,一种把火箭当成摩托车在评论的认知错位。这种思维似乎也投射到了台湾当前在虚拟资产法规上「看似有进展,实则原地踏步」的根本原因,也可能成为我们参与全球数位经济的最大绊脚石。 悠游卡是数位稳定币?对金融科技的根本性误读 将稳定币与悠游卡类比,是犯了最基础的「类别谬误」 (Category Error),不只是见树不见林,更是把一艘准备探索新大陆的太空船,当成一艘只能在各个码头内打转的接驳船。 悠游卡,本质上是一个「限定式余额支付工具」,它的核心功能是小额、近端的价值转移,改变的是我们「付钱的动作」——从掏出现金,变成卡片感应,使用场景被限定在台湾境内,其系统是中心化的,每一笔交易都需经过悠游卡公司与合作银行的清算,其发行卡厂商盈利的模式是用利用客户持有的交通卡平均余额乘上客户数,来获取短期资金进行专案投资或金融套利。 它的风险在于发行机构的信用,因此监管的核心是确保「储值金」的安全,例如要求银行信托、专款专用,截至 2025 年,台湾流通的电子储值卡约 1.94 亿张,活跃卡数约 1,380 万,这是一个成熟且庞大的本地支付生态系,但相比于稳定币就仅此而已。 而稳定币,根本不是「限定式余额支付工具」,它是「可程式化的金融基础设施」 (Programmable Financial Infrastructure)。它的诞生,是为了在全球化的区块链网路上,创造一个低波动性、高流动性的「价值媒介」。它改变的不是付钱的动作,而是「价值的本质与流动方式」。 稳定币的流动是点对点、7×24 小时、跨越国界的,它绕过了传统银行层层叠叠的清算网路(如 SWIFT)。更核心的差异在于「可程式化」——开发者可以在稳定币之上,建构各式各样的自动化金融应用,例如跨境薪资的即时结算、供应链金融的自动付款、保险了自动理赔、去中心化交易所 (DEX) 的无缝交易、自动套利的实现等等。 需要流动性的业者透过稳定币发行商取得稳定币,而稳定币透过投资短期国库券与短期商品进行套利,实现了大规模的储备保证与营利性,这与小额储值的悠游卡业者盈利模式是完全不同,从客户到金流产生,与风险全然迥异。 根据数据,全球稳定币市场总市值在 2025 年已突破 2,670 亿美元,每日链上真实支付量高达 200 至 300 亿美元。Visa、Mastercard、PayPal 等支付巨头,无一不在布局稳定币的结算网路。这是一个与悠游卡在规模、层次、应用潜力上完全不同的物种。 董瑞斌董事长以「不付息」、「便利性不如信用卡」「不会在台湾普及」来评判稳定币,就像是一个自称军武专家的人评论一架 F-35 战机「没有杯架」、「后座空间太小」一样,完全放错了平价的标的。 而他以为的,台湾消费者用不用到,也是长期生在象牙塔里产生的傲慢与疏离,事实上长期台湾地下交易的主流正是USDT,这早就进入大众的生活之中,但后来台湾的法规为了打诈不允许民众私下交易USDT,也无合法管道可以进行线下交易,这是否涉及违宪,有待法律体系研究与查清,在这边不做过多讨论,但可以看出制定法律的官僚与民众生活十分疏离。 而他更加没看到的,是台湾的产业与经济,将如何被这个全新的全球金融底层协议所颠覆,你用不到,或你认为台湾用不到,不代表其他来台湾的外国投资客、观光客用不到,当中国透过香港、韩国李在明、川普加速美国部署稳定币法案时,这样的「台湾不必要」、「悠游卡更早更好」论调,只是一个卖弄资历的老害理论,基本上无法跟世界接轨。 国界在稳定币世界消失:台湾正失去「货币话语权」 董瑞斌的第二个盲点,在于其极度内缩的「国内消费者」视角,他精准地分析了发行方与使用者之间的利益矛盾(发行方能赚取储备资产的利息),却完全忽略了稳定币正在引发的全球性权力转移:从「主权货币」,转向由科技公司或去中心化协议主导的「超主权货币网路」。 讽刺的是,董瑞斌自己也提到,中国与香港之所以积极发展稳定币,是为了争夺「货币话语权」。这个观察或许正确,但他却没能将这个洞见反求诸己,思考台湾在这场赛局中的位置。当全球数位贸易、跨境电商、远端工作越来越普遍,企业和个人寻求的是最低摩擦、最高效率的结算工具。 如果一家台湾的软体公司,其员工或客户遍及欧美东南亚,它最需要的,是一个能即时、低成本收到美元或欧元的管道,这个管道,不会是手续费高昂、旷日废时的传统电汇、甚至是悠游卡,而极有可能是基于以太坊或 Solana 网路的 USDC 或 EURC 稳定币。 当这种交易模式成为常态,一种新型态的「数位美元化」 (Digital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