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te 3000萬紀念】曬出我的Gate時刻,解鎖限量好禮!
Gate用戶突破3000萬!這不僅是數字,更是我們共同的故事。
還記得第一次開通帳號的激動,搶購成功的喜悅,或陪伴你的Gate週邊嗎?
📸 參與 #我的Gate时刻# ,在Gate廣場曬出你的故事,一起見證下一個3000萬!
✅ 參與方式:
1️⃣ 帶話題 #我的Gate时刻# ,發布包含Gate元素的照片或視頻
2️⃣ 搭配你的Gate故事、祝福或感言更佳
3️⃣ 分享至Twitter(X)可參與瀏覽量前10額外獎勵
推特回鏈請填表單:https://www.gate.com/questionnaire/6872
🎁 獨家獎勵:
🏆 創意大獎(3名):Gate × F1紅牛聯名賽車模型一輛
👕 共創紀念獎(10名): 國際米蘭同款球員衛衣
🥇 參與獎(50名):Gate 品牌抱枕
📣 分享獎(10名):Twitter前10瀏覽量,送Gate × 國米小夜燈!
*海外用戶紅牛聯名賽車折合爲 $200 合約體驗券,國米同款球衣折合爲 $50 合約體驗券,國米小夜燈折合爲 $30 合約體驗券,品牌抱枕折合爲 $20 合約體驗券發放
🧠 創意提示:不限元素內容風格,曬圖帶有如Gate logo、Gate色彩、週邊產品、GT圖案、活動紀念品、活動現場圖等均可參與!
活動截止於7月25日 24:00 UTC+8
3
代幣金字塔:揭祕加密貨幣市場的傳銷新形式
代幣:互聯網時代的傳銷新形式
加密貨幣市場正在重現傳銷的陰暗面,只不過這次是以互聯網原生的方式進行。大多數代幣已演變成一種精巧的金字塔遊戲:頂層獲取最大利益,而普通投資者最終只剩下一堆毫無價值的"空氣幣"。
這並非偶然,而是結構性問題。
在傳統傳銷項目中,產品往往價格虛高但效果不佳。其核心在於銷售方式:不經由零售店鋪,而是個人代理先行購買,再尋找下家。結果很快從"賣產品"轉向"拉人頭"。每個人購買的動機不是使用,而是爲了高價轉賣。最終,當市場只剩投機者而無真正用戶時,金字塔就崩塌了。頂層獲取所有非對稱收益,底層參與者只能抱着無人問津的庫存發呆。
代幣金字塔
加密代幣的運作邏輯與多級傳銷如出一轍。代幣本身就是"產品"——一種價格虛高、幾乎沒有實用性的數字資產。持幣者購買的目的不是使用,而是爲了日後高價賣出。
這種金字塔結構與傳統傳銷類似,但加密貨幣有其獨特的參與者生態。比起傳統傳銷產品,代幣是更理想的載體:它們能更高效地利用互聯網和社交網絡,更容易交易和獲取,傳播更快,擴散更廣。
在傳統傳銷中,發展下線後可從他們的銷售或進貨中獲利。代幣的玩法也相似:讓他人接盤,並拉新人加入。這對你和你之上的人都有利,因爲新人提供了"退出流動性",推高價格。同時,新人因持有代幣也會主動推廣,而早期持幣者則可高位套現。這套機制與傳銷相似,但威力更強。
你在金字塔的位置越高,就越有動力不斷發行新幣、繼續推動這一套玩法。
金字塔的參與者
交易所:至高無上的存在
在加密金字塔的頂端是交易所。幾乎所有"成功"的代幣背後,都離不開交易所及其關聯做市商的深度操控。它們掌控着代幣的分發和流動性,項目方若想接入平台、獲得分發資源,往往必須"進貢"——無償交出一部分代幣。
不遵循他們的規則,你的代幣就無法上線,或只能在流動性極差的環境中慢慢消亡。交易所可以隨時更改規則,要求項目方提供代幣借貸給員工套現,甚至在最後一刻單方面修改服務條款。這種霸權所有人都心知肚明,但也只能默默接受——這是換取"流動性"與"分發"的代價。
對創業者而言,交易所是一道難以逾越的屏障。能否上線頭部交易所,往往取決於"關係網"而非項目本身的質量。這也解釋了爲何如今許多項目都出現了"隱形聯合創始人"或"前交易所員工"的身影,他們負責牽線搭橋、打通渠道。
做市商:半神級角色
做市商理論上是爲市場提供流動性的角色,實際上卻常常幫助項目方通過場外交易偷偷出貨,同時利用信息優勢反向收割普通用戶。他們通常持有代幣總供應量中相當可觀的一部分,並借此操控交易,獲取非對稱的套利機會。對於流通盤很小的代幣,這種影響會被極度放大。
單純"提供流動性"的收益有限,但通過對不知情用戶的反向交易,卻可以獲得豐厚利潤。做市商對代幣的流通量了解最深入,既知曉真實的市場浮動量,又掌握大量代幣。他們是信息優勢的頂點。
對項目方而言,做市商的"報價"難以評估。不像其他服務有明碼標價,做市服務的價格因人而異。作爲初創項目方,很難判斷哪些條款合理、哪些價格虛高,這也催生了"做市顧問"等灰色角色的泛濫。
VC與項目方:金字塔中的國王
在交易所之下是項目方和風投,他們在私募階段就攫取了絕大部分價值。在大衆知曉某個項目之前,他們就以極低價格獲得代幣,隨後編織敘事,制造出貨的"流動性出口"。
加密風投的商業模式已變得極度扭曲。相比傳統風險投資,加密行業更容易獲得"流動性事件",因此他們並不真正鼓勵長期建設。實際上,只要對自己有利,風投完全可能默許掠奪性的代幣經濟模型。許多風投早已不再假裝支持可持續商業,而是系統性地參與各種"拉高-砸盤"式的投機行爲。
代幣也催生出一種奇特的激勵機制:風投爲了提升管理費,有動機人爲抬高投資組合的估值(實際上是"收割"自己的有限合夥人)。這在低流通量的代幣上尤其常見——他們可以利用全面稀釋估值來標記帳面市值,從而虛增項目估值。這種做法極不道德,因爲一旦代幣全部解鎖,根本不可能以那樣的價格退出。
KOL:意見領袖
再往下一級是KOL,他們通常在項目上線時免費獲得代幣,以換取宣傳內容。"KOL融資輪"已成爲行業常態——KOL參與投資,等到代幣生成事件後再獲全額返還。他們利用自己的傳播渠道換取免費籌碼,然後對粉絲進行洗腦式推廣,而這些粉絲最終成爲他們的"退出流動性"。
社區成員與空投玩家:士兵
"社區"和空投玩家構成了金字塔的底層勞動力。他們承擔最基礎的任務:測試產品、產出內容、制造活躍度,以換取代幣分發。但這些活動如今已被"工業化":獎勵越來越少,付出的工作卻越來越多。
大多數社區成員往往在爲項目免費"打工"很久之後,才意識到自己其實只是項目方的營銷部外包——而等到代幣生成事件後,項目就開始無情砸盤了。一旦他們認識到這一點,憤怒就會蔓延,"拿起幹戈"。這種"憤怒的社群"對真正想做產品的項目極其不利,因爲它制造了額外的幹擾和噪音。
散戶:韭菜
金字塔的最底層是理想中的散戶投資者——上面所有人的"退出通道"。他們被灌輸各種敘事和故事,賦予某個資產"迷因溢價",吸引更多人買入,好讓基金會等上層玩家順利出貨。
不過,這一輪週期與以往不同,散戶並未真正大規模進場。當前的散戶更爲謹慎、懷疑,這導致社區成員手持一堆毫無價值的空投籌碼,而內部人士早已通過場外交易實現了套現。這也解釋了爲什麼社交媒體上總能看到有人因代幣暴跌或空投毫無價值而憤怒抱怨。
後果
當前加密行業的核心不在於做產品,而在於編故事——講述一個"高幻覺收益率"的敘事,誘導他人買入某個代幣。專注於產品建設反而成了不被鼓勵的行爲(盡管這一點正在緩慢改變)。
整個代幣估值體系已經完全失真,不再基於基本面,而是依靠"市值對標"進行橫向比較。項目的核心問題從"這個代幣解決了什麼問題?"變成了"它最多能漲到多少倍?"在這種環境下,項目幾乎無法被合理定價或評估。投資加密貨幣時必須認清:你買的不是一個正在建設的公司,而是一張彩票。
售賣敘事的劇本非常簡單:只需編造一個"聽起來合理但實際上難以定價"的故事。關鍵在於:故事要講得"夠清楚",但又要"留足想象空間",這樣投資者才能幻想出一個高估值的未來。
展望未來
盡管存在這些問題,加密行業仍是少數幾個能爲普通人帶來極大非對稱收益的領域之一,但這種優勢正在逐漸消失。投機是加密的核心產品契合點,也是最初吸引市場參與者關注我們正在構建的一切的"鉤子"。正因如此,我們迫切需要修復整個市場結構。
未來,像某些新興平台這樣的創新可能會徹底改變這場遊戲的規則,爲加密市場帶來更健康、更公平的生態系統。但在此之前,參與者們需要保持清醒,認清當前市場的本質,謹慎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