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lyFlow: 构建PayFi基础设施的创新之路

构建PayFi基础设施:PolyFlow的创新之路

2008年比特币白皮书描绘了一个无需可信第三方的点对点电子现金支付网络。支付是区块链技术最早的承诺之一,也是中本聪对当时金融体系失效的解决方案。

虽然过去十年间行业投入巨资开发区块链基础设施,我们也看到了高性能公链和稳定币的崛起。但当前大多数基础设施仍围绕交易构建,无法真正支持支付的实时性和规模性,这阻碍了Web3支付的大规模普及。

那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基础设施来承载现实世界的支付场景?PayFi的价值与意义又是什么?

本文与PayFi基础设施PolyFlow的联合创始人Raymond进行了深度对话,了解这位拥有二十多年国际金融经验的专家对数字金融的全方位思考与实践。

专访PolyFlow联创:如何打造PayFi基础设施?

创立PolyFlow的初衷

PolyFlow是区块链网络的基础设施层,旨在整合传统支付、Web3支付与DeFi,通过去中心化方式处理现实世界中的真实支付场景。PolyFlow将作为PayFi的基础设施,推动建立全新的金融范式与行业标准。

Raymond首先解释了金融交易的本质,以帮助我们理解PolyFlow的价值:

金融交易的核心

传统金融市场中,任何金融交易和价值转移都离不开信息流与资金流:

  • 信息流是交易流程中的信息,包含交易发起、支付和结算指令,确保交易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 资金流是交易中各方资金转移的全过程,关注资金的实际流转。

信息流和资金流密不可分,共同确保金融交易安全高效完成。

跨境语境下的信息流与资金流

在跨境语境下,由于语言、币种、监管的不同,金融交易的信息流和资金流实现路径也不同。

SWIFT专注于信息流传递,不涉及资金流。它构建了一个标准化的国际金融通信网络,使全球银行能快速准确交换金融交易信息。

但资金流受限于各国外汇管制、监管合规等因素,无法与信息流实时同步。资金流仍需通过各国银行金融中介机构流转,涉及复杂的清算体系。

即使拥有SWIFT CODE,也不代表能参与这个网络。

通过PolyFlow促进价值流通

PolyFlow的创立初衷是:搭建去中心化基础设施,让更多人参与全球支付网络构建,减轻监管合规压力,消除资金托管风险,同时尽可能减少第三方介入。

PolyFlow通过模块化设计,将原本由中心化机构控制的交易信息流与资金流分离,用去中心化方式使交易流程更符合监管要求、消除资金托管风险,同时利用区块链特性连接DeFi生态,促进PayFi应用落地。

PolyFlow推出了两个关键组件:

  • Payment ID(PID):与信息流关联,实现用户身份识别、合规准入、隐私保护等功能。
  • Payment Liquidity Pool(PLP):与资金流关联,由智能合约管理支付交易资金,为数字资产流转提供安全合规框架。

这为PayFi应用搭建了轻监管合规、无托管风险、兼容DeFi生态的业务架构,以及数字资产流转的安全合规框架。

专访PolyFlow联创:如何打造PayFi基础设施?

PID:链接物理世界和数字货币钱包

PolyFlow的Payment ID(PID)是去中心化ID,是交易信息流的产物,能与用户KYC/KYB信息绑定,关联多平台可验证凭证,实现:

  • 合规准入:包含多个平台的验证信息,简化验证流程。
  • 隐私保护:利用零知识证明等技术,在不泄露隐私的情况下履行AML/CTF义务。
  • 数据主权:将资金往来信息反馈给监管,同时将链上行为数据归还用户。
  • AI驱动:关联链下上传或链上收集的交易数据,AI分析为PID所有者提取额外价值。

PID为PolyFlow提供了变革性优势,搭建传统金融和DeFi生态之间的桥梁,为用户提供灵活可靠的方式管理数字身份、参与跨平台交易、构建链上信用。

Raymond表示:"PID并不等于支付ID,而更像物理世界的钱包。想象口袋里的钱包除了现金,还有家人照片(NFT)、银行卡、驾照和身份证件(用户ZK支持信息的提取,数据隐私的保护)等。因此,Wallet不等于Money Wallet,PID能做的事情还有更多值得期待。"

专访PolyFlow联创:如何打造PayFi基础设施?

PLP:凝聚资金流的共识

PolyFlow的Payment Liquidity Pool(PLP)是资金流的产物,智能合约地址用于接收交易资金,实现链上托管,而非依赖中心化机构的企业钱包。

PLP的去中心化模式实现:

  • 去中心化资金托管:为PayFi应用提供便捷、安全、合规的托管方式。
  • 流动性池:通过智能合约汇集交易资金,为支付交易提供流动性。
  • DeFi兼容:无缝连接DeFi生态,为PayFi应用带来DeFi业务逻辑。
  • 无风险RWA收益:协议收益直接反映在PLP中,为DeFi提供稳定收益来源。

Raymond从Web3支付的三种结算模式解释PLP如何凝聚资金流共识:

点对点模式

在跨境汇款场景中,Web3支付能实现交易信息流与资金流同步确认,体现即时结算、低成本、公开透明、全球触达的优势。

但这种点对点模式无法满足传统金融每秒/每时/每天成千上万笔交易的需求,容易造成网络拥堵。当前加密市场2万亿规模已造成多次拥堵,更难以承载400-600万亿规模的传统金融市场。

对冲模式

传统金融中,交易信息流和资金流最终一致但不同步。信息流实时交互,资金流根据约定周期独立结算。

Raymond举例说明轧差清算(Net Settlement)的结算方式:两家银行每天处理上万笔交易,信息流实时对账,一天结束时确定净额进行资金流单独结算。这种对冲模式大大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但传统模式需要中心化信用体系,伴随资金托管和信息不透明风险。PolyFlow推出PLP在区块链上实现对冲结算,消除第三方风险。

PLP目的是让无信任基础的人在不需第三方背书下合作,避免资金托管不确定性,验证每笔交易真实性。这就是对区块链统一账本资金流的共识。

PayFi模式

在形成区块链统一账本资金流共识后,才能进入PayFi世界。Raymond以Buy Now Pay Never场景说明:

用户通过PolyFlow网关购买5美元咖啡,网关和商户资金托管在PLP中。用户也是PLP流动性提供者,提供50美元(每天产生5.5美元收益)。基于PLP账本资金流共识,用户今天买咖啡不付钱,明天用PLP收益支付5美元费用,多出0.5美元是借用资金的隔夜利息。

这体现了PayFi价值:

  1. 降本增效:信息流充分交互,资金流不动。
  2. 提高资金效率:充分发挥用户提供流动性的资金利用效率。
  3. 创新金融范式:实现传统金融无法实现的产品体验,推动PayFi普及。

Raymond强调:"对区块链统一账本上资金流的共识,才是区块链真正的意义所在。这将提升整个Web3行业的效率。"

专访PolyFlow联创:如何打造PayFi基础设施?

PayFi的价值与意义

PayFi渴望全新金融基础设施支持落地并解决合规问题。PolyFlow被视为首批构建PayFi金融基础设施的协议之一。

PayFi的真正意义在于促进数字货币在现实世界真实场景的应用:

  • 正向:帮助传统金融支付公司利用区块链获得更大市场份额。
  • 反向:Web3群体通过Payment解决传统金融痛点,实现新金融范式。

Raymond认为:"PayFi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将交易信息流和资金流有效分离,形成对区块链统一账本上资金流的共识,提升Web3行业效率,推动真正普及。"

当前Web3支付仍处于早期基础服务状态,主要将数字货币作为支付媒介实现点对点或对冲模式结算,场景较为局限。

PolyFlow的推出不仅让更多PayFi参与方便捷进入区块链网络,实现日常消费场景中的PayFi构建,更重要的是形成资金流共识,提升整个Web3生态效率。

Beyond Payment

区块链分布式账本这一看似平凡的技术,有潜力改变人类社会运作方式。

PolyFlow正整合数字货币与区块链技术的变革力量,打造全新去中心化PayFi加密支付网络,推动创新金融范式转变,释放Web3真正价值。

最终,让比特币白皮书中的宏伟愿景成为现实。

专访PolyFlow联创:如何打造PayFi基础设施?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8
  • 分享
评论
0/400
YieldHuntervip
· 07-04 13:54
嗯,又一个 L2 支付解决方案……老实说,我以前看过这个电影。
查看原文回复0
LiquidatedAgainvip
· 07-02 20:43
这支付链条还不如借贷链条顺畅,抵押借贷不香吗
回复0
ApeDegenvip
· 07-02 18:49
又来个新韭菜割草机
回复0
ruggedNotShruggedvip
· 07-01 17:13
又来炒概念玩噱头了
回复0
格局打开器vip
· 07-01 17:11
又来割韭菜了
回复0
DeFi宝典vip
· 07-01 17:08
按最新链上分析数据来看,传统支付侧的问题本质在于交易吞吐量仅为4.8TPS
回复0
blocksnarkvip
· 07-01 16:49
无语 又整一条新链 tps能打吗
回复0
Ser Liquidatedvip
· 07-01 16:46
14年老韭菜 摸爆为王
回复0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